【畅尔故事】工匠王耀飞:高精度导轨攻坚记

2025-08-23 15:14:11 4

在平凡的岗位上,总有一些人用不平凡的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工匠传奇。

王耀飞,这位在畅尔机加工车间默默耕耘20年的磨床加工技术能手,最近完成了一项让所有人都竖起大拇指的突破。

拉床,拉刀,自动化,高端拉床,专用机床,内拉床,外拉床,数控机床,自动化生产线,工业机器人

这天,一批高精度导轨加工任务让所有人都犯了难:厂内没有加工条件,外送上海专业工厂评估后也被婉拒——“难度太大,做不了”。

外协无解,那就自己干!

重任落到了机加工车间组长王耀飞肩上。这批总长11米的V型导轨加工要求极为严苛,9根导轨相连长达11米,高度和倾斜面要保持完全一致,精度要求达到丝级。更让人头疼的是,这批V型导轨在装配时不能左右调整,并且同批次中有宽度误差,连三坐标检测设备都无法检测。

没办法,先试试看吧!

王耀飞尝试着用简易工装干了两天,把加工好的导轨拿到大理石检验平台上检测,结果令人沮丧——大小头、两斜面不在同一中心线,偏差达到七八丝之多。看着工位边上那堆被退回来的“不合格品”,王耀飞连续几个晚上辗转难眠。

没有数据支撑,就像蒙眼走路。王耀飞找到总技师柏工商量解决办法,想来想去也没有个头绪,只能硬着头皮一遍遍尝试。“这件事情落到我身上了,我就要负责到底”。

拉床,拉刀,自动化,高端拉床,专用机床,内拉床,外拉床,数控机床,自动化生产线,工业机器人

经过几天的反复琢磨,王耀飞找到了三个突破口。首先,他创新性地采用工装夹具一体化的设计,压紧后能够有效消除工件的少量变形问题;接着着力解决同批次中已知的宽度误差,为后续加工建立精确基准;最后的关键点是测量问题,他回忆起他的老师曾经说过“一个固定的基准可以重复使用(毛坯除外)”,这句话让他得到启发,灵机一动设计出“百分表落差检测法”,通过在工装上设置支点,用百分表取了一个合理落差,反复拖动测量调整,来确定加工尺寸,从而就解决了在加工过程中工件无法检测的困境。

“这次肯定比上次要做的好了”。

又是埋头苦干的两天,王耀飞在不断调整之后,交出了第二次加工成果,但其实王耀飞的心里依然没有底,不知道结果如何。

拉床,拉刀,自动化,高端拉床,专用机床,内拉床,外拉床,数控机床,自动化生产线,工业机器人

“老王,你快来看一下,效果很好啊!”装配车间传来试装成功的好消息时,王耀飞自己都不敢相信。激光干涉仪的检测结果显示,仅有两处需要微调,其余指标全部达标!

“没想到我这‘土办法’还解决了大问题!”愁了多天的王耀飞终于绽开了笑容。

创新未必源于高科技,而是来自不退缩的信念。

正是王耀飞用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智慧,一步步打开了高精度导轨难加工的破局之路,这恰是对“工匠精神”最生动的诠释。当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的时候,正是那些愿意多思考一步、多坚持一下的人,创造出让人惊叹的成果。

致敬在平凡岗位上攻坚克难的畅尔工匠!

致敬奋斗者!